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芭微信号
“今天晚上,我看到了一部非常精彩的中国芭蕾舞剧,我觉得中央芭蕾舞团能够坚持做中国的芭蕾非常重要!中国芭蕾所反映的是中国人的精神,而这部戏我首先看到的是中芭对于中国芭蕾的一种坚持,这种坚持非常难,但又非常有意义。从《红色娘子军》开始到今天,中央芭蕾舞团一直坚持这一方向,坚定地走这样一条芭蕾的中国之路,《沂蒙三章》再一次给了中国芭蕾一个机会,其每一步都饱含着中国芭蕾舞人的心血。这部作品所反映的沂蒙精神,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一份责任,而创作这样题材的舞剧也是国家艺术院团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舞剧对真实的沂蒙英雄的描摹、从艺术上的展现,再次唤起了今天的观众对沂蒙精神的崇敬与共鸣。《沂蒙三章》饱含着如此的用心、用情,让作为观众、作为同行的我非常感动!感动于这部戏本身的故事情节,也感动于中芭对这种精神的追寻与探索。我觉得中国芭蕾有这样的一个坚持,我们一定会让世界芭蕾舞坛看到中国人的努力!”——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
2019年4月20、21日,在北京天桥剧场的舞台上,中芭新创芭蕾舞剧《沂蒙三章》伴着广大观众激荡的情怀、强烈的共鸣,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舍身忘我、肩扛“火线桥”的“铁娘子们”;无悔青春、甘守家园的“永远的新娘”,以及大爱无疆、军民鱼水的“沂蒙情”,舞台上一段段、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红嫂故事,不仅让历史中的“沂蒙红嫂”再次真切地走近了新时代的观众,也让舞台上一批新时代的“红嫂”受到了心灵的洗礼、精神的感召。
有感于角色入境时那份戏里戏外的动情,生发于重现历史时那不可想象的震撼与动容,让我们再一次倾听戏里“红嫂”们的心声,再一次撩拨那曾经奏响历史强音的心弦……
“在这样一部描写战争和英雄题材的芭蕾舞剧中,女性和柔情的演绎本身是需要一定的张力的。如何通过自己的舞蹈,把剧中的人物立在观众的心目中,如何把情感完整地表达而又不显唐突、不失真,这的确是一种挑战。然而,通过徐师傅(平日里演员们更喜欢亲切地这样称呼徐刚大师)对情节、对人物巧妙的设计与编排,将一段有着浪漫色彩的舞段非常自然地融入那战火硝烟的氛围之中,不但给观众营造出深深地震撼与感动,也给我们演员创造了想像和发挥的空间。《永远的新娘》所表现的是沂蒙红嫂们坚贞、忘我,有柔情,更见刚毅的英雄品质。通过对剧中‘新娘’的演绎,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这样一群平凡而又不凡的女性,我希望自己的演绎能够更加接近真实的‘红嫂’,我更希望能够唤起今天的观众对沂蒙红嫂、沂蒙英雄多一份感念、多一份崇敬。”在剧中《永远的新娘》中饰演“新娘”的中芭首席主演王启敏动情地说。
“作为一名演员能有一个新的角色是十分珍惜的,尤其是为了这部戏,多次随团去红嫂故里采风、学习,所以对它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扮演的角色原型是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剧中乳汁救伤员的‘英嫂’;这个人物在编排上没有那么多精彩的技术技巧,但却是一个非常需要细腻表演的人物。英嫂角色的情感转变有很多层次,尤其是新编排加入的乳汁救伤员前的一段内心独白,层层递进,更加清晰明确的展现了人物对封建思想的斗争。这次我演四天的英嫂,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每演一遍都要求自己有新的改变新的突破,不断琢磨着希望表演的英嫂人物可以更加真实更加丰盈。从去采风去挖掘去创作这些英雄模范事迹,到今天我们用芭蕾的艺术表现形式去表达,这也是我们这一辈对这种红色精神的传承。”最早参与《沂蒙情》创作,饰演“英嫂”的主演之一,中芭优秀演员侯爽深情地表达。
“能够饰演这个角色我很荣幸,首先感谢剧团领导,包括这部舞剧的编导徐刚大师对我的信任。饰演这个角色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这个英雄人物被人们所熟知;如何能把观众给带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是很重要的。就在首演当天,我饰演的角色‘桂芳’人物原型李桂芳的女儿董献群老人也在舞台下观演,当演完之后,董老师走上台来时,我对老人说很荣幸能够扮演您的母亲,我担心演得不像,而她说非常像,真的感谢你们!在老区人民面前、在红嫂的后人面前,能得到他们这样的认可,并且能够通过舞台艺术来弘扬和传承沂蒙精神,我觉得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来说,真的是倍感荣幸和自豪的。”在剧中《火线桥》里饰演“桂芳”的优秀演员、也是中芭演员队副队长刘琪感慨万千地说。
在剧中《火线桥》里有着精彩演绎,饰演“二妮”的优秀演员李梦飞感言到:“饰演这个人物的时候,真的把自己放在人物当中去感受‘她’的经历,通过曾经采风过程中对红嫂事迹的耳濡目染和反复的排练揣摩,希望‘二妮’这个角色能够在我的演绎下变得有血有肉、真实丰满!……我在跳的过程中也在感动着自己,尤其是在‘牺牲’的那一刻,自己的眼圈也红了——她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是最活泼伶俐的一个、她是第一个想起去拿门板让战士过河的一个……她肯定知道河水多么深、她肯定会害怕、但她是第一个跳下去的、她是最勇敢的一个!这就是《沂蒙三章》所弘扬的沂蒙精神,这确实感动了台上台下的我们和观众。”
“作为演员的我们,今天能够有机会去饰演沂蒙红嫂这样的角色,去亲身体会和传承沂蒙精神,这是非常珍贵的机缘、也非常有意义的。我所饰演的是《永远的新娘》中的‘新娘’,在简单的情节中,人物的情感却是非常丰富的——那份爱、那份盼,那份恋、那份愿,那份苦、那份守……那份平常人的不可能,却是发生在红嫂身上的真实故事!这份红嫂的情、这番红嫂的演绎,感动着观众,也深深触动着我。”饰演剧中《永远的新娘》中“新娘”的年轻演员宁珑感同身受地讲述。
沂蒙红嫂坚毅如铁、沂蒙将士气壮山河!在《沂蒙三章》的舞台上,也有这样一群血染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一份感触、一份情结、一种精神,用芭蕾的语言演绎这段历史和历史中的这群英雄的红嫂,唤起着情感的共鸣。对于人民英雄的诠释、对于民族精神的颂扬,中芭有传统、中芭人有传承。从《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到《沂蒙三章》里《永远的新娘》中的‘新郎’,真真正正还原到真实的人物,是我们内心对历史中的英雄们的崇敬、是我们对英雄们以‘心’相许的忠诚!感谢剧团在新时代创作这样一部颂扬沂蒙精神的新经典,感谢这部新经典给新时代中的我们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礼!”在剧中《永远的新娘》中饰演“新郎”的中芭首席主演马晓东深刻地坦言。
而在《沂蒙情》中饰演“排长”的中芭优秀年轻演员武思明情真意切地说:“从初创的采风到舞台的演绎,沂蒙红嫂的事迹深深植根于我的内心;创作与演绎过程中的感悟,以及舞台上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排长’这个角色赋予我一种很强的使命,因为我演绎的是军人的形象,代表着中国军人阳刚的形象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希望在《沂蒙三章》中再次演绎的这段故事、这个人物,能够唤起超越艺术之上的情感共鸣!”
“我曾随剧团去山东临沂采风的时候,特别注意到这样一段红嫂的故事,而今天我们用芭蕾的方式去展现,心中充满着敬意与感动。为保家卫国的离别与相思、牺牲与奉献,这种特殊的‘浪漫 ’用芭蕾语汇去展现是那么得浓烈、那么得传神,可以说舞得越动情,其实越能反映出红嫂的那种坚毅与贤淑,以及他们心中共有的家国大爱。”饰演《永远的新娘》中“新郎”的中芭优秀年轻演员吴殿玉难掩激动地说。
舞台上演员们的真挚演绎、剧中“红嫂”故事的牵动人心,以及英雄事迹所昭示的沂蒙精神,更感动着舞台下数千观众的心。
“今天有机会走进剧场,观看这样一部精彩的芭蕾舞剧《沂蒙三章》,感觉挺难得的;通过这部舞剧,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那段珍贵的历史,了解了历史中那些曾经震撼、感人的故事,特别是通过芭蕾舞蹈的表现、更加浓情、更加真切地还原着那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和一位位真实的人。沂蒙红嫂代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们。”北京工商大学大一学生王虹人在演出结束后沉浸其中,思绪万千。
而另一位观众吉阿姨,则带着几分激动与感慨地说:“今天晚上看到这部舞剧首演,给我很多的追忆和感动,我觉得现在的编排比过去丰富得多,特别是把胶州秧歌和芭蕾的结合,舞蹈语言特别到位,真的挺好的!今天,中芭以《沂蒙三章》的创作和演出,在新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沂蒙精神的歌颂之情,我想意义非常深刻;要让咱们的国家更强大,军民鱼水情必须有,咱们军民更要团结一心,才能把国家建设得好;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来新中国发展的成就,正是这种精神、这份情意、这种人人为国的齐心协力赢得的。”
一句句心声、一段段真情,让历史走进了今天,也让今天舞台上下的创作者、演员与观众们,在历史的激荡中重温情谊、重现精神。芭蕾舞剧《沂蒙三章》是中芭人传承先辈、继承传统的新坐标,也是继续探索中国芭蕾发展征程中的新起点;为祖国70华诞、中芭建团60周年,我们续前缘、献厚礼。
撰 稿 | 孙一政
摄 影 | 时一任
编 辑 | 宋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