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芭微信号
法国当地时间10月30日,中国芭蕾舞剧《过年》在法国巴黎塞纳河音乐剧院的11场连演已经进行到第7场,连日的演出得到了法国观众的热情追随,通过舞剧所传递的中国元素在巴黎观众中间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掀起了一阵“中国风”的热潮。在30日晚场的塞纳河音乐剧院,演出票销售数量再一次打破剧场开业以来的单场记录,能容纳3000人的剧场售出了2900张演出票。
中国芭蕾舞剧《过年》在法国巴黎演出大获赞誉,法国观众对于中芭、对于中国芭蕾关注度的持续“升温”,也引来了《世界报》、《费加罗报》……等法国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10月29日,应法国国际广播电台邀请,中芭团长冯英,主要演员邱芸庭、马晓东,指挥刘炬等做客由文化评论家林祖强主持的文化访谈节目。访谈围绕着正在巴黎塞纳河音乐厅上演的芭蕾舞剧《过年》展开,从舞剧的改编,谈到表演,谈到音乐,谈到了观众的反馈。
冯英团长向林祖强重点介绍了这部根据欧洲传统剧目改编的舞剧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故事:“世界上有众多版本的《胡桃夹子》,而独树一帜的 ‘中国’ 版本在此次巴黎演出中收获了法国观众的青睐…… 舞台上的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以及舞台布景装饰都有着中国的味道、中国的传统、以及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吉祥祝愿!世界文化存在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们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去创作、去演绎、去传播我们自己心中的《胡桃夹子》。”
“中国芭蕾的创作,从一开始的 ‘中国’故事框架由西方芭蕾去诠释的创作模式,发展成为把 ‘西方’故事框架由中国文化来 ‘整合’的创作模式,这是中国芭蕾创作技法的自信体现,也是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自信体现,”冯英团长补充道:“中国芭蕾正在走向世界,首先使西方观众熟悉、让西方观众看懂,是创新的必须前提,其次,题材和形式又必须是世界观众所愿意接受、符合审美的;舞剧《过年》的创作正是基于这两点而成的;此次在巴黎演出的成功,证明了法国观众、乃至世界观众对中国芭蕾的艺术品质、文化价值产生了共鸣…………”
中芭主要演员邱芸庭(在舞剧《过年》中饰演“大圆圆”)和马晓东(在舞剧《过年》中饰演“胡桃夹子”)分别从舞者的角度谈他们对人物的把握和塑造。
邱芸庭谈到在她梦中的“舞蹈之都——巴黎”演出,这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在巴黎的演出是我在《过年》中饰演女主角的首演,能在 ‘芭蕾的故乡’接受一次洗礼是一种荣幸…… 舞由乐而成、像由心而生。对于这部戏中人物的塑造,唯有追求美、感受美才是我努力的方向。”
马晓东介绍了他对角色的理解和投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点为角色的塑造服务,在饰演剧中‘胡桃夹子’的时候,不但用芭蕾的技法,更会用心去捕捉符合中国故事韵味的形象,而不再是人们心中固有的‘王子’……”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追求光明、柔情、童真与美好的生命底色,柴可夫斯基就是在这个 ‘生命底色’ 的影响下而创作了《胡桃夹子》的交响。舞剧《过年》脱胎于《胡桃夹子》,自然在音乐的色彩与原作保持一致,然而针对 ‘中国 ’ 版本的故事节奏、舞蹈韵律以及人物形象上,又在音乐上有着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可以说,舞剧《过年》的演绎让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了不同的 ‘憧憬’ !’’中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刘炬从音乐出发,畅谈如何与改编后的高难度舞蹈动作相结合,让音乐语言和舞蹈语言珠联璧合。
中国芭蕾《过年》在法国的演出既感动了巴黎、也影响着“世界”。在演播室内,主持人林祖强还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嘉宾——旅居法国的日本青年艺术家大塚竜駆;他对中国芭蕾《过年》的创作深感钦佩,并表示这是一个大胆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探索与突破,舞剧所带来的文化感染让他对《过年》里的亚洲文化、中国传统感同身受;在看完演出后,难以平复的激动之情让他在两天的时间里创作出了两幅画作——这是艺术碰撞中激发出的灵感与启迪。观众大塚竜駆的赞许不仅代表着巴黎观众的心声,也代表了世界观众对“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积极反馈……
中央芭蕾舞团在法国的历次演出都受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积极推广,而此次访谈更在文化内涵的深度、艺术呈现的广度上再一次引领法国听众了解中芭、寻源中国芭蕾的创新之路。电波传声、舞传情,在话筒的另一端,数以万计的法国听众也在聆听、在关注着这个美好的“中国的故事”。
精彩未完待续……
撰稿 | 孙政
摄影 | 张一、时任
编辑 | 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