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芭微信号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央芭蕾舞团老一代艺术家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用自己的乳汁救活八路军战士的沂蒙聋哑妇女明德英的事迹,编创了风靡大江南北的芭蕾舞剧《沂蒙颂》。40多年后,中芭芭蕾大师徐刚和著名作曲家、同时也是当年《沂蒙颂》作曲之一的刘廷禹老师共同将这个家喻户晓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成了三章芭蕾《沂蒙情》,以鲜明的主题和创新的形式,突出真挚深厚的军民鱼水情。2017年4月28、29日晚,《沂蒙情》在中芭《春天的交响——芭蕾精品晚会》上举行隆重的首演,众多对该剧满怀期待的观众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天桥剧场观看了这部作品的首演,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和高度的赞扬,他们中就有来自被称为“红嫂”的明德英的家乡——山东省临沂市和沂南县的代表。
《沂蒙情》经过中芭艺术家的生动细腻的演绎,唤起了观众们对那段历史,特别是以红嫂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全心全意的大力支持的共鸣,红嫂的家乡人在演出结束后激动地来到后台与演员们交谈、合影。4月29日上午,红嫂的家乡人走进中芭,在中芭王全兴副团长和郑起朝副书记的陪同下,参观了演员的课堂训练和团展室。记载着中芭走过的近60年的辉煌岁月的团展室,深深地吸引了红嫂的家乡人,临沂市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会长、“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沂蒙红嫂”明德英的女儿李长花,沂南县党性教育基地工作办公室(沂蒙红嫂纪念馆)常务副主任(馆长)刘文霞和临沂市文广新局原副局长、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李凡修,在团展室里与我们谈起了沂蒙故事和红嫂精神的往昔和今朝。
呵护烈士遗孤,革命后继有人
沂蒙母亲王换于在抗战时期曾创办托儿所,无微不至地照顾罗荣桓等领导人和革命烈士的子女,她对自己正在哺乳期的儿媳说过:“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们吃奶,让咱们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磕打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老师激动地为我们讲述了这段催人泪下的往事,担任临沂市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会长的她说:“《沂蒙情》真实地表现出了当年沂蒙地区的群众与人们子弟兵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情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永远传承下去。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和演出非常成功,展示出了国家级芭蕾舞团的水平,英嫂用自己的乳汁救伤员的事迹同样会令今天的年轻人感到震撼。”
作为对八路军伤员和烈士后代付出了慈母般的爱心的王换于老人的后代——于爱梅老师对中芭创作团队为了通过舞台艺术弘扬沂蒙精神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钦佩:“《沂蒙情》不但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激烈的战斗场面,还加入了迎合时代发展的全新的艺术手段与文化元素。我相信,中芭艺术家塑造的坚强勇敢的英嫂的人物形象,一定会让伟大的沂蒙母亲永远活在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沂蒙精神也会更加深入人心,更大范围地得到传扬。”谈及对《沂蒙情》在将来继续演出有什么期待,于爱梅老师诚恳地表示:“希望中芭的艺术家们能够继续深入挖掘沂蒙革命老区的创作素材,在现有的约20分钟的作品基础上加以扩充,更加详尽地用芭蕾舞的艺术形式描绘出当年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画面。”
永远跟党走,一家三代光荣参军
“请允许我代表沂蒙革命老区的老百姓,对中央芭蕾舞团冯英团长和《沂蒙情》全体创作演出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 沂蒙红嫂明德英的女儿李长花眼中闪烁着泪光,“《沂蒙情》的演出,仿佛让我又看到了我的母亲,感受到了和我母亲一样爱党拥军,一样既平凡又伟大的沂蒙红嫂这个群体。”李长花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沂蒙老百姓倾其所有,以“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无私的情怀,支援前线战士作战,为人民求解放的往事。
明德英是《沂蒙情》中“英嫂”的原型,李长花老师说:“我母亲和舞台上表演的一样,为了及时挽救受伤八路军战士的生命,挤出自己的乳汁喂进战士嘴里。为了让伤员早日恢复健康,母亲又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杀了熬鸡汤给他补身体。当我听到‘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的歌词,看到演员们在台上生动的表演,我感到非常震撼。”
李长花老师告诉我们,她的母亲从他们子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他们要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而她自己一生也正是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这样的承诺。“母亲把自己的儿子、孙子和重孙都送去参军,我家出了三代军人。中央芭蕾舞团的《沂蒙情》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沂蒙母亲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和支持,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这种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一定会发挥出巨大的感召力。”
党性教育扎根现实 沂蒙精神代代相传
建在临沂市沂南县的“沂蒙红嫂纪念馆”是面向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常年工作在党性教育第一线的刘文霞馆长对《沂蒙情》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沂蒙情》真实地展现了沂蒙地区军民水乳交融,拥军爱民的光荣传统,以及国家级芭蕾舞团的高水平,音乐、舞美和服装等创作和设计也非常独特,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
“红嫂纪念馆自2011年开馆以来,每年都要接待从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领导干部10多万人,他们通过深入了解沂蒙革命老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改革开放时期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坚定支持和所做贡献,实地观摩红嫂们的生活环境,在思想和心灵上都受到极大的震撼。”提起红嫂纪念馆在党性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刘文霞馆长流露出了自豪的神情。她也热情地欢迎中芭艺术家:“欢迎中央芭蕾舞团多来我们沂蒙地区,发现和挖掘更多关于红嫂这个拥军支前的群体的素材,创作红嫂的系列作品,让沂蒙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铭记历史尤其重要,《沂蒙情》这样的舞剧作品,是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范本。”
从“方排长”到“幕后英雄”,难以割舍的沂蒙情怀
“我16岁那年,中央芭蕾舞团李承祥团长为临沂当地排演《沂蒙颂》,挑选了包括我在内的3名演员,我是唯一的男演员,从此,我在文化艺术领域工作了40多年。”站在中芭团展室上个世纪70年代诞生的芭蕾舞剧《沂蒙颂》的一帧桢颇具历史感的剧照前,回忆自己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前后后,临沂市文广新局原副局长、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李凡修老师对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他说:“我这一生都与《沂蒙颂》有缘,从饰演八路军伤员方排长到这次参与中芭重新编排《沂蒙情》的工作,我对这部芭蕾舞剧有着深厚的感情。”
李凡修老师对中芭艺术家潜心创作反映历史和现实的民族题材作品的执着精神表示钦佩:“从40年前的《沂蒙颂》到今天的《沂蒙情》,虽然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部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却历久弥新。《沂蒙情》中融入了我们山东三大秧歌的身段,男演员的鼓子秧歌和女演员的胶州秧歌,都和芭蕾的舞蹈语汇结合得非常好。我们欢迎中芭艺术家常来沂蒙体验生活和采风。”李凡修老师还饱含深情地对我们讲起中芭老一辈艺术家李承祥和刘廷禹等创作《沂蒙颂》时6次深入沂蒙山区,和农民同吃同住,几十年后仍和当地老百姓保持联系的感人往事。
李凡修老师真诚地鼓励中芭艺术家对《沂蒙情》进一步打磨和完善,他信心十足地说:“《沂蒙情》是民族芭蕾舞剧的经典,同时也是我们临沂市和沂南县令人骄傲的文化品牌。”
时光飞驰,模糊不了那质朴深沉的大爱;蒙山沂水,永远镌刻着红嫂的感人事迹。在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的今天,我们仍将承载着沂蒙精神勇敢前行,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亲手描绘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感谢来自红嫂家乡的客人与我们推心置腹的交谈,祝愿沂蒙精神代代相传!
撰稿:竹琳/摄影:时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