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芭微信号
6月14日晚,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在著名指挥家、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林大叶的执棒下登台国家大剧院,精彩呈现了以“荣耀德意志”为主题的音乐会。
沿循当代新作与经典篇章相搭配的国际演出惯例,“芭交”以青年作曲家王姝慈的作品《漫长的告别》拉开本场演出的序幕,这也是乐团再一次深度参与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的成果。从加装了变音器的铜管到以颤音的方式轮转于各个声部的短促动机,从定音鼓撼人的轰鸣到弦乐如电流般迅捷的穿插,作品没有选择以哀婉的方式贴合“告别”的主题,而是以新奇的配器方式探索着管弦乐团音响的可能性。当代作品对乐团技术的严苛要求被“芭交”娴熟从容地应对,流光溢彩的斑斓音效渐次收束于叹息似的弱奏中,留给听众无尽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上演的是由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得主、著名小提琴家黄滨担纲独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由定音鼓稳健的四次敲击和双簧管吹奏的典雅旋律开始,乐团奏响了漫长的引子,这既是古典主义时期器乐协奏曲的惯例,也是贝多芬交响性思维的体现。指挥家林大叶没有选择可以加重乐句的音头、突显作品的厚重质感,而是为全曲确立了较为明快的演奏速度和积极的情感基调,让作品本身的美感在旋律的自由流淌间呼之欲出。黄滨以干净果决的运弓“接管”了音乐主题,并以纤细如歌的甜美音质将音乐带入新的层次,即使在以简单的固定音型作为伴奏声部时,她也展现出极佳的艺术修养,与乐团在复杂却又清晰的音乐结构中抽丝剥茧般塑造出非凡的格调。在首乐章的华彩乐段中,黄滨以扎实全面的技巧真正实现了一把乐器模拟出整支乐团的饱满织体,其后乐团以极度蓬松轻盈的拨弦加入时的美感更是妙不可言,完全是相互倾听理念下的默契表达。慢板乐章中乐团悠长绵延的气息与小提琴独奏无暇剔透的质地相得益彰,如室内乐般精妙的声部对答在末乐章悠游灵动的回旋式中更是俯拾皆是,洋溢着舞蹈元素的主题旋律在弦乐与木管间穿插闪现,最终在竞奏中迎来辉煌的高潮。
在观众的热情欢呼中,黄滨加演了巴赫《d小调第二号小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的“吉格舞曲”,再一次展示了她那“不以炫技为目的”的完美技巧,在内敛克制的情感中令人回味无穷的卓越表达。
在下半场与观众见面的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无疑是音乐会的重头戏,“芭交”音乐家齐整发力、先声夺人,首乐章伊始便以壮硕的音场勾勒出巨人步伐昂扬的傲人姿态。序奏之后是在令人不安和充满希冀的两个主题间、在点线两种音乐形态下的自如切换,每一次强奏后被精心设计的音响延宕都无比动人。第二乐章弦乐铺陈出温暖弥漫的效果,双簧管与单簧管在第二主题中无比熨帖自然的衔接令音乐保持着圆融凝合的特质,乐团首席王小毛在乐章尾段奉献了精彩的独奏,不断爬升的上行音阶、恰到好处的揉弦幅度,画龙点睛般地提升了作品的醉人意境。在恬淡怡人的第三乐章后,乐曲在末乐章达到了情感浓度的高峰。在指挥家林大叶精确从容的驾驭下,层次丰沛的弦乐拨奏在两番加速中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在雄浑嘹亮的圆号和清新明丽的长笛吹奏后,那被戏称为“欢乐颂主题变奏”的淳朴旋律在C大调上徐徐展开,如平缓清澈的溪流注入大江大河,辽远开阔。在随后的不断反复变化的音乐行进中,愈发舒展、充满弹性的速度变化将浪漫主义音乐“自由”的内核倾向抒发到极致,最终在繁复的声部对位后坚定地冲向瑰丽豪迈的尾声,并始终保持着德奥音乐“响而不炸”的醇正传统。“芭交”在交响曲领域深耕多年积攒下的演奏底蕴也在这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释放。
在“庆祝中央芭蕾舞团建团60周年”的主题下,指挥家林大叶与“芭交”音乐家们再度为大家加演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选段——“快乐女战士”,木管轻巧俏皮、弦乐的情酣意畅、打击乐的精致点缀,促成了经典旋律的又一次精湛演绎,为音乐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撰 稿 | 高 建
摄 影 | 韩 军
编 辑 | 宋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