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芭微信号
6月14日晚,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将在著名指挥家、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林大叶的执棒下登台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为听众们在初夏时节带来主题为“荣耀德意志”的精彩音乐会。
青年作曲家王姝慈
在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两部巨作上演之前,“芭交”将首先演奏毕业于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青年作曲家王姝慈的作品——《漫长的告别》。作品标题取自美国作家雷蒙·钱德勒的同名小说,全曲围绕着由颤音琴首次奏响的沉思动机和由突如其来的定音鼓引入的跳音动机展开,用凝练的音乐素材发展变形,将情感浓度逐步提升。按照作曲家个人的解读,这部作品“不过分追求‘告别’时的戏剧性,‘漫长的告别’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告别,而并非一首生离死别的挽歌。”同时,这部作品也是第五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的复评阶段入围作品。在过去几年间,“芭交”持续参与这项由国家大剧院发起的、旨在推动和传播中国当代作曲家新作的演出活动,将众多新意十足、才情洋溢的作品首次展现给听众。
小提琴演奏家黄滨
创作于1806年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在小提琴协奏领域留下的唯一一部文献,但顶级音乐巨匠的级别注定让这部作品流芳百世,尤其是自十九世纪中叶约阿希姆等小提琴家的大力推广后,它已经成为了所有小提琴演奏家必须要挑战的核心经典,甚至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管弦乐团在整部作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确立了首乐章磅礴开阔的超然意境;末乐章的回旋曲则贯穿着俏皮灵动的音型,成为小提琴与乐团各声部之间的自由对话。担纲这部作品独奏的,是唯一在波兰维尼亚夫斯基青少年国际小提琴比赛、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和德国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这三大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头奖的中国小提琴演奏家黄滨。在过去的20年间,黄滨已经在世界各大音乐舞台上证明了自己卓越的才能,最为难得的是拥有完美技巧的她从不以炫技作为艺术追求,她对于巴赫、莫扎特作品的诠释收获了欧美乐界的一致称赞。而这种气质,恰恰是最为符合贝多芬这部庄严典雅的协奏作品的,黄滨与“芭交”的合作无疑值得期待。
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为“3B”的勃拉姆斯,无疑是德国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巨人,与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掀起的音乐革新狂潮不同,勃拉姆斯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似乎更倾向于严整典雅的古典主义时期,在他的时代也被部分评论家认为“保守”,但他的音乐中那种不追求炫目刺激、值得反复品味的隽永美感无疑随着岁月流淌愈发凸显。他的《C大调第一交响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从1854年构思自己的第一部交响曲并动笔成稿,到1876年最终定稿完成首演,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上投入的心血跨越了二十多年,这种在整个音乐史上都颇为罕见的漫长创作历程足以证明作曲家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的确,无论是首乐章定音鼓引领到豪迈步伐、如“命运交响曲”般短促不安的动机,还是末乐章那被戏称为“欢乐颂变奏主题”的、充满光明的旋律,都能感觉到贝多芬这位巨人般的前辈对于勃拉姆斯带来的深刻影响。但是已过不惑之年的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中显然也找到了自己的表达风格,第二乐章双簧管吹奏出如抒情诗般的甜美主题,第三乐章又用清新的笔触替代了贝多芬惯用的、情感更为激烈的谐谑曲,这些都彰显了作曲家本人更加内敛的音乐个性。
著名指挥家林大叶
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在过去十多年间已经积淀了相当多的交响曲演奏经验,对于德奥风格的音乐作品更不陌生,相信此次在指挥家林大叶的从容驾驭之下,定能为听众们奉献一场高水准的听觉享受。
撰 稿 | 高 建
编 辑 | 宋 艺